全市工会“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探索
俗话说,一技傍身吃喝不愁。帮助有需要的职工群众尽快掌握技能,2015年12月,我省把“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列为富民工程。
何为“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简单来说,就是为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自由择业家庭,每户培养一名产业技术工人,实现“培养一人、就业(提升)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
2016年新年伊始,我市全面部署共建服务平台。全市工会围绕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推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解困攻坚战,实施以“培训促就业、就业助脱贫”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采取高位推动、部门参与,发展创新、注重实效,市场主导、示范带动等一系列举措,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有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600余期,培训一、二、三产业工人近4万人,新增就业、创业2.9万人;技能型人才不断涌现,仅2016年,企业职工晋升初、中、高级职称的与往年相比分别增加了9.3%、7.7%、5.9%,一批地方工匠、技术能手脱颖而出;建立培训基地43个,92%的培训基地达到有教室、有桌椅、有基础的师资力量、有培训、有效果、有学员档案、有跟踪服务等“七有”标准,助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推进实施。
去年12月在永州召开的全省城乡困难家庭“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经验交流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谭弘发作经验发言,发出了常德声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更好服务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大局,我市总工会牵头成立了市职教联合会,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着力打造职教联合体,以技术技能培训为着力点,推动困难职工脱困解困。”
“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和困难。譬如,如何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如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如何促进就业、创业最终实现真正脱贫?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各级工会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模式,享技术支撑与分红
石门县地处湘西北边陲,素有“湖南屋脊”之称,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截至去年年底,全县还有未脱贫村122个,贫困人口3.1万人。
如何让“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在石门落地生根,带动贫困村的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县总工会花了3个月时间,摸清了家底,形成了4个数据详实且真实的数据库:“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技能培训意向数据库、技能人才数据库、职位数据库。
7月初,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鸡场分红花名册上,近30户贫困户签字盖手印,领取到了800元的分红。湘佳牧业是上世纪90年代,两名农家子弟建起来的,除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如今开启另一种模式“公司+贫困户”。由县总工会协调,公司在全县14个贫困村定期举办土鸡、香猪养殖培训班,带动1000多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尤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季,新铺乡岳家棚村26户贫困户抱团求发展,通过国家扶贫资金、无息贷款和自筹经费等途径投入250万元新建三个鸡舍,跟湘佳牧业签订五年的协议,投工投劳的每月领到公司发的工资,还享受“五险一金”员工待遇,更能收到公司分红,公司兜底,不论市场销售情况好坏,贫困户均得每只鸡一元钱的保底分红。
太平镇上马蹬村支书文进华告诉记者,山里人走出去不容易,集中培训有难度,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湘佳牧业养殖事业部的技术员在西北山区展开巡回课堂进行技术指导。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草场资源,搞养殖最适合不过,吃天然食品散养长大的土鸡经公司收购加工成生鲜食品,进入全国18个城市的大型超市,每只200元的价格出售,养殖户利润可观。
石门县培养工程乡镇与城镇双线并行,乡镇培训项目按产业设置,有养鸡、茶叶、柑橘,城镇则按行业来分,有药品导购、月嫂、茶艺。让城镇贫困家庭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关镇的媳妇陈凤菊就是受益者之一,她通过家政中介公司跟踪服务,辗转于常德、天津等地务工,月收入逾5000元,这搁一年前想都不敢想。丈夫遭遇车祸去世,面对家中老小,还有修房子欠下的10万元外债,她觉得天都塌了。去年,工会上门宣传“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她将信将疑地参加了月嫂培训班,学完立即上岗,她的细致和用心得到客户肯定,收入“蹭蹭涨”。
“能人”带头,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水乡自有特色,安乡县总工会在安障乡、三岔河镇开展困难家庭“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培训,稻虾、塘虾、水稻、蔬菜、鱼鸭立体混养等7期培训班,期期人气旺。培训地点不在教室,而是田间地头;培训老师除了学院派,更有当地乡野能人;培训内容不仅讲授种养殖理论知识,针对部分农户“不敢干、不能干、干不了”现状,重点讲解国家三农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等。
以“能人+农户”模式,挖掘村里的致富能手和种养大户,发挥传帮带作用。能人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转变旧观念、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新技术,从每个品种的初期种养、生产管理、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剖析,逐步推进现代农业概念。
安障乡岩口村14组村民许名兴便是村里的“能人”,家里堂屋前挂着“县家庭农场认定证书”。早些年从事农副产品销售发家的老许积累了丰富市场经验,很受村民信赖,他推行的“土地入股”辐射3个乡镇的7个村,也使他的丰乐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800亩。“土地入股”即流转土地只付每亩200元的租金,300元作为农户入股,田地你可以放心托管,也可以务工拿工资。他合计:今年仅仅13亩余赤稻,卖种谷5000公斤,收入17万元,外加直销香港的有机菜心,第一批加盟的20多名农户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
“经年劳累在夫家,昼出耕耘夜纺纱,新岁娘家坐半月,飞针走线巧盘花”,这首民谣描述的就是桃源绣女穿针引线的情景。桃源刺绣历史悠久,被誉为“湘绣之魂”,但随着时代更迭,刺绣人才流失,桃源刺绣手艺渐被岁月掩埋。
罗明华,桃源刺绣第四代传承人。2014年,她与丈夫创办桃源县明辉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在县总工会的支持下,在全县范围内招募绣女,开办桃源刺绣女工培训学校,三年来,累计培训女性1000多人次。漳江镇、郑家驿、观音寺、凌津滩等四个传承基地建立起来,每个基地有老师蹲点授课,人员培训合格即上岗,农闲时在家绣出的作品,通过基地走上市场。
郑家驿乡的胡金美有一定刺绣基础,曾经在东莞从事了10多年机器绣花,回乡参加了桃源刺绣免费培训。她边忙着手里的“喜鹊闹梅”绣品边说道: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拿到两三千的固定工资,手艺越绣越好,绣出的每幅作品提成越来越高,挺有成就感,放暑假了,邻居家的孩子喜欢刺绣,她也顺手教教。
去年,罗明华荣获市级“技能大师”称号,今年5月,桃源刺绣亮相奥地利维也纳,开启桃源刺绣国际巡回展出的序幕,年底还将荣登首都博物馆。桃源刺绣国际电商平台正在筹建,桃源绣女的作品有望通过互联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产生更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企业引领,带动产业惠及群众
汇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班长高敏,原西洞庭管理区造纸厂员工,1994年下岗之后一直打零工。7年前进入公司,从整理朝鲜蓟鲜果做起,一路干到近百人的生产班“大姐”。每年四五月朝鲜蓟采摘生产和冬季做橘子罐头的大生产时期,月收入近4000元。7月中旬采访时,正值企业生产淡季,公司开始收购冬瓜做中秋月饼的馅料,而高敏也正准备给生产人员做岗前培训,这样的培训在她而言相当轻松,因为她做过大生产时期800人的培训师。
像高敏这样,与家乡企业同步成长共存的人很多,企业不仅为西洞庭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还辐射湘西贵州等地。企业大生产时期提供临时岗位,包吃住,发计件工资,计件靠效率,手脚麻利能干的可以拿到6000元月薪。
作为全国最大的朝鲜蓟种植和生产基地,年产值过亿元的汇美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担当,定期发放朝鲜蓟种子补贴。400元每亩的种子费用,今年企业承担250元,政府补贴100元,农户只需要花50元。贫困户则免费领取种子,去年为60多户贫困户提供了500亩面积的种子。
无独有偶,一个地方,有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领头企业,百姓受益。落户西湖管理区的德人牧业实行“种、养、加、销、游、创”全产业链,60年只为做一杯好奶,致力于打造中国农业创新创业服务高地。刚刚结束的牧草种植培训吸引了100多名农民朋友,集中充电护航种植这一基础且重要的环节。
德人牧业基地里,一块块划分整齐的家庭农场成为亮点。杨伟雄是一号农场的主人,西洲乡新北河村人,53岁的老杨和老伴除了照看100亩苜蓿草农场,还种了15亩的蔬菜瓜果和棉花。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苜蓿草一年收割6到8季,今年3月至今收了3季,按照质量和含水量高低公司划分等级回收鲜草,平均每吨400元的收购价,亩产鲜草1吨多,目前毛收入12万。抛开管理、施肥、用工和土地租金成本,在家门口年收入过10万是个保底数。以前家里种水稻,价格不稳定,自己打零工一天挣个百来元,同样不稳定,现在依托公司种草,早晨起来农场转转,农忙时雇佣工人,人相对来说轻松了,而收入翻倍了。如今老两口经济独立,常打电话给在深圳做事的儿子,告诉他回乡也能挣钱。
德人牧业生态餐厅的朱丽群就回乡就业了。去年,朱丽群做了甲状腺瘤手术,需要每季度进行复查并终生服药的她,能在家门口找一份补贴家用和治疗费的工作,觉得很满足。在餐厅当服务员才半年,人充实了,气色也好了。“我现在过的是田园式生活”,她指了指绿色T恤工装上印有的“我的田园生活梦”字样,一脸欣慰。
量身定做,工会职校无缝对接企业
把全县39万多劳动力、21万多存量农民工,特别是城乡困难群体家庭劳动力培训成产业大军,进而实现脱贫解困,澧县县委、县政府目标明确。整合培训资金,组建职教中心,将工会职校作为全县职业培训定点机构,享受和兰江职中同等主体地位,并整合人社、工会、农业等上级部门下拨的培训资金以及本级相关部门培训资金,实行专项管理、集中打捆使用,把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培训资金“撒胡椒面”。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企业需要我们在哪里培训,我们就将课堂搬在哪里,培训工作只有很好地对接企业职工、对接市场,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职工学校校长卞业勤介绍,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工程,职工学校一直在探索前进,不断优化培训理念与思维,精准培训的对象与市场,创新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摸清底子,解决“扶谁”的问题。基层工会干部广泛动员,摸清哪些人想学、学什么、怎么学等情况,根据学员自我选择培训专业,联系好培训专业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变“要他来学”为“他要来学”,同时建立起组织宣传、培训学习、安置就业、跟踪服务“四位一体”的培训服务模式。
对接市场,掌握市场动向,实现精准培训。近两年来,整体经济下行,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兜兜里揣着钞票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便想自己创业,掌握种植技术是关键。了解到这一情况,由全国劳模、葡萄种植带头人王先荣授课的培训课程开班,5期培训班爆满,葡萄种植面积扩大了上千亩。
创新方式,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用工和培训信息,量身制定课程。日前,新鹏陶瓷有限公司要招聘一批钳工、焊工、叉车工,职校组织相关专业培训,针对性地培养。待新员工确定,职校协助进行岗前培训,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变需要心理调适,比如,上工打卡这一制度令新进员工大呼不适应,上岗之前学礼仪、学规范对于规范企业管理尤为重要。
近年来,澧县职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会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湖南省总工会农民工就业创业十佳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