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志的故事
2012年,获得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竞赛全省第一名时,杨志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
2014年和2016年再度参赛,分别拿下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竞赛省级第二名、全国第二名的杨志,从学生组进入职工组,他的身份是常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金工车间加工中心的一名操作工。
这个从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走出的“90后”小伙子,凭借在全国比赛中优异成绩和过硬技术,2013年7月,在烟机专业实习4个月后顺利转正。如今,他沉下心来,享受着每天与零件对话的“趣味”。
偌大的车间里,精密机器列队摆放,操作人员各自为阵。早上8时30分,杨志开始他简单又复杂、枯燥又富有成就感的工作。八小时工作时间,调刀房、质检部、加工中心机床,三点一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志的成长经历得以印证先生理念。杨志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家里的闹钟、自行车、电风扇,无一幸免地被拆分过,拆了能原封不动还原还好,装不上、多出零件的自然得挨顿揍。那时,表哥家的家电维修店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津津有味地看着表哥没几下功夫就把罢工的旧电器鼓捣上岗。而高考志愿填报选择数控专业,其实之前并非十分了解,只是基于“从小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和“想学门手艺”的想法。
“选择这一行,就爱这一行,积累很重要。”杨志说,技能型大专院校里,半天上理论课程,另半天时间是实训,在身边同学徘徊今后是否从事本专业或者上网打游戏度日时,他勤勤恳恳在车间加工零件,他找到新的乐趣:做出零件成品,觉得有味;参加技能比赛,体现价值。
当你爱上“切削液”的味道,你就完完全全成为合格产业工人了。这句调侃近来在车间广为流传。杨志抖抖蓝色工装,嗅嗅味:“每天和钢铁打交道,钢铁加工发热,切削液起到冷却润滑作用,就是我们身上的这股味道。”
作为技改团队的一员,杨志有个时髦的心得——惟有用心,方得始终。他的用心在于主动去学习,在他看来,学习的途径很多,学习可以随时随地,书本网络,甚至手机微信公众号。每接到一个生产任务,杨志的惯例是潜心分析图纸,发挥他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特长,给出优化建议,再着手制造。最难的是“首件”,即做出的第一个零件,从图纸到实物的飞跃,一般耗时1周。
杨志使用的机床,德国造,价值1000多万元,定位精度0.007毫米。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他的工作一点也不夸张。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小心翼翼精准到位,一个碰撞可能造成几十万的维修损失。在实际生产中,他常应用的单位是一丝,一丝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而零件生产的精度要求控制在几个丝的范围内,难度可想而知。
以半轴为例,它是精准要求较高的零件之一,杨志发现,原来生产半轴所用的固定装置使用年限太久,产生了磨损,导致精细度不达标。他和同事们着手对工装和制造工艺进行改进,将半轴的合格率从之前的60%上下提升到80%,而杨志个人生产的合格率可达90%。
细致,细致,再细致!符国强给徒弟杨志高合格率的最佳注解。师父对这个勤学好问、谦虚稳重、有天赋的新生力量赞许有加,“他可能对自己的个头不太自信,但对专业相当自信。”周末相约野钓,是师徒俩车间以外的第二个交流空间,有时候握杆一坐就是半天,一条鱼都钓不上来,两个人不急不恼,很是自在欢喜。
过去,木匠敬鲁班、造纸敬蔡伦,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家,时至今日,“匠”字在手艺圈沸腾,“匠人”受到人们的尊重。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劳动模范”符国强的经历拍摄的《致匠心》的纪录片,杨志看了很多遍,在他内心,悄悄寻找着自己与身边“匠人”的差距。他总结:比赛是速度与质量的平衡,工作中质量是首要的,打磨零件需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160人的金工车间,只有5个高级技师,杨志是最年轻的,同时他也是公司唯一的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2015年被授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明年,两年一届的全国数控技能赛事又将开赛,杨志用好心态迎接他的梦想舞台:“从技能大赛里走出了不少大国工匠,能同台竞技,是我的荣幸。”